中山大学 瞬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6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国科发基字[2006]324号),批准建设眼科学等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中山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获批准建设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首任主任为葛坚教授,现任主任为刘奕志教授。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浸透着五代人的心血和智慧。19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现任实验室主任是许宁生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徐至展院士。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光和显示材料与技术研究、光电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研究、光电子集成器件与技术研究、光电材料合成与制备研究、超快光谱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光电

应用方向:发光和显示材料与技术 光电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 光电子集成器件与技术 光电材料合成与制备 超快光谱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光电材料物理理论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名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于1989年创建,1995年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4月经科技部批准更改为现名。 研究方向 实验室针对我国尤其是华南地区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应用方向:害虫生物防治 水产养殖病害控制 有害植物控制 有害环境微生物控制 基因资源和功能与有害生物控制 适应性进化与有害生物控制

中山大学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00年8月正式成立,是在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植物基因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的。现任实验室主任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屈良鹄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孔祥复教授。 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43人,其中在编

应用方向:遗传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基础上筹建的。实验室是我国生态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面向国际生态学前沿和国家生态安全需求,以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人

应用方向: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区域生态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批准立项建设,是我国开展病毒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病毒学高层次人才、促进病毒学及其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田波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陈焕春院士,实验室主任吴建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应用方向:病毒遗传变异与分子流行病学 病毒的免疫与致病机理 病毒病的防治基础研究 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分子机理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2004年和2009年三次通过国家评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王建国研究员,副主任为李永旺研究员,朱珍平研究员,李文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由14名国内外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何鸣元院士,副

应用方向:煤直接转化过程的化学与工程基础 煤经合成气转化的一碳化学与工程 煤转化利用中的环境化学与工程 煤转化中的理论计算与工程模拟 煤转化相关的能源环境新材料与新技术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史可追溯于1953年1月成立的以戴芳澜院士为主任的真菌植病研究室。在此基础上,1956年1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并成为于1958年12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建所基础,原“应用真菌研究所”成为微生物所的“真菌研究室

测试服务:真菌

应用方向:真菌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进行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先后有42名固定人员在实验室工作,其中院士2人, 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及研究员28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黄伯云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左铁镛院士,学术委员会顾问为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摩擦、磨损与润滑实验室。1987年在该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10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4月建成并通过验收。1997年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命

应用方向:特殊工况润滑材料与技术 高性能润滑材料及其摩擦化学 材料摩擦磨损与表面工程 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投资兴建的我国火灾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1989年通过立项论证,1992年获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在2003年、2008年、2013年三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两次优秀、一次良好。2004年,在“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2年10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是唯一的国家级冻土工程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单位。实验室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冻土工程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它的研究方向是土、岩等介

测试服务:冻土环境与全球变化的综合集成研究 冻土与工程相互热 力学作用行为和机制研究

应用方向:冻融土、岩的力学性质研究 水、质、热、力耦合过程研究 寒区化学、生物作用探索性研究 寒区岩土工程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 人工冻结、冷能综合利用研究 寒区地基处理研究 冻土环境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冻土区工程环境监测与评价系统研究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SKLTP)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其前身为成立于2008年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前沿重点实验室。经科技 部批准于2011年10月正式进入筹建期。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教授,实验室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研究员,常务副主任为邹冰松 研究员。现有固定

测试服务:粒子物理 量子凝聚

应用方向:粒子物理 量子凝聚 量子物理 引力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7年底建成,1987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一任主任是郭燮贤院士,第二任主任是徐奕德研究员。现任实验室主任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李灿研究员;邀请国际著名催

应用方向:催化反应的探索 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理论催化基础研究 催化研究新表征技术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化工程(Biochemical Engineering)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涉及规模化制备生物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应用基础,是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 1988年,在我国生物学家和化学工程学家的联合建议与支持下,国家计委批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原化冶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生化工程国家重

测试服务:蛋白分离纯化 层析柱 层析填料

应用方向:生化工程 蛋白分离纯化 生物能源 生物医药 生物转化 生物化学过程 生物质工程 仪器研发

吉林大学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建立的,是国际上最早达到百万大气压的五个实验室之一,在静水压的定标等超高压技术、 高温高压下金刚石的合成机理、高压下物质结构相变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1985年,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金刚石薄膜研究

应用方向:材料 无机材料检测 超硬材料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总目标,以与国际接轨的深海基础研究为特色,围绕大洋钻探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实现海洋与陆地相结合,古代与现代相结合,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和学科的交叉渗透,采用高分辨率的测试和数

应用方向:深海生物地球化学 古海洋学 古环境学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建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本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苏锵、计亮年、陈小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陈小明和苏成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应用方向:生物无机化学与应用 稀土光电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配合物合成化学与晶体工程 配合物结构化学与理论化学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建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坚持学科交叉,重视自主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2008年,在国家科技部、中科院等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扶持下,在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以及实验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

应用方向: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药物制剂 蛋白质功能 蛋白质/多肽分析 免疫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日球物理数值开放研究实验室”,于1994年12月批准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空间中心经过对空间物理相关分支学科的整合,组建&ldquo

应用方向:空间灾害性天气及其对人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