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微尺度实验室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为发挥中国科技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多年来形成的学科交叉的良好传统与氛围,增强创新能力,2001年10月,学校决定对中科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若干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组)、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理化分析实验室和低温强磁场

应用方向:原子分子科学 低维物理与化学 量子物理 量子信息 微尺度 生物信息学 材料 纳米 生物大分子 Bio-X 计算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位于科大西校区生命科学教学科研楼内,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实验中心,是中科大五个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之一,是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技术支撑系统。 中心始建于2000年初,是由国家“985”一期工程和国家“211&rdq

应用方向:蛋白质分析 核酸分析 细胞分析

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拨款开始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验收通过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发展的主导思想是:加强小空间、小时间尺度的微加工和物理测量手段的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需求,力争在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下,做到既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

应用方向:介观光学 软凝聚态 纳米光子学 超快光谱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开始可行性论证,1989年得到国家计委确认,1991年启动建设,1995年5月通过国家教委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和2008年两次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估。 实验室

应用方向: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 结构优化设计 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 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和工业装备结构的试验、分析与评价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1年。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严纯华教授,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为中科院院士徐光宪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黎乐民教授。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0人,包括中科院院士徐光宪、黎乐民、黄春辉和高松教授,长江特聘教授3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 实验室坚持

应用方向:新能源材料 薄膜器件 太阳能电池 无机固体化学 光电功能材料 微米纳米材料 碳纳米材料化学 复杂体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化学 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 无机电光材料 纳米材料与纳米 稀土功能材料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成立,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被批准开放,是由国家计委首批投资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凝聚态物质科学研究为核心,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微结构物理、量子调控电子学、纳米结构物

应用方向:人工微结构物理 量子调控电子学 微结构材料 软物质功能材料 纳米结构和器件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被批准筹建,1991年建成并通过验收,正式开放运行,1995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估。二十年来,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应用基础研究、学术梯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科技合作与开放、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以及实验

应用方向:微观反应动力学分析 工业催化剂设计与优化 复杂物系宏观性质预测 流体流动和相间接触的结构化及效应 反应过程与系统多尺度结构的整体行为和优化

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

纳米科技中心于2002年4月6日正式成立,现已成为校内各学科以及学校对外在纳米尺度上合作的平台,起着学术纽带、人才纽带和产业纽带的作用。中心依托“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机电中心”以及“现代分析科学”、&ldqu

应用方向:纳米科学理论 纳米结构和器件 纳米材料 纳米生物与医学 微机电系统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63年高教部和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和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强度部门开放实验室。1990年,利用世行贷款建设,1995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

应用方向:严酷工况下材料服役性能 高性能先进材料 表层材料及性能表征 材料力学行为表征与评价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 是我国开展非线性力学综合研究的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6月的中国科学院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在1995年的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1999年10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重点实验室,2001年4月10日通过了科

测试服务:纳米/微米尺度力学和跨尺度关联 纳/微电子机械系统力学 多尺度复杂流动的动力学理论与控制原理

应用方向:固体变形、损伤、破坏的非线性力学性质 流体运动的非线性规律 材料和环境系统中非线性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南京大学纳米压印技术与微纳器件实验室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纳米压印技术与微纳器件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新型的纳米微加工技术——纳米压印(nanoimprint)技术,利用纳米压印技术研制和探索前沿的光、电、生物器件。自 2004年初起,在材料系、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国家自

应用方向:纳米压印技术 微结构光子器件

安徽细胞动力学和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

安徽细胞动力学和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2008年经省科技厅批准建设,针对重大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靶标或调控网络,以富有我国特色的天然产物或化学合成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结构功能研究,以发现具有新颖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创新药物研究提供物

应用方向:细胞动力 化学生物学

燃烧与热流实验室

燃烧与热流实验室的前身是能源与环境实验室、热流过程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能源高效利用、清洁燃烧技术等。在工业节能、强化换热、清洁燃烧、污染物监测方面已完成数十项国家及地方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与专利。 本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赵黛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有研究人员4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

测试服务:燃烧与热流

应用方向:燃烧与热流

复旦大学微纳加工与器件公共实验室

复旦大学微纳加工和器件公共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6月。实验室由物理系系主任沈健教授牵头,物理系和微电子系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转。    纳米科技在高科技领域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加工、配套器件工艺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较大。我国长期以来在先进科研设备方面投入偏少、分散,严重限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物理系,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正式批准进入建设期,2013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2015年6月参加科技部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以单原子/分子检测为研究方

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Low-grade Energy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 & Systems, Ministry of Educat

微纳制造与测量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微纳制造与测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暨天津市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简称MNMT),依托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制造与测试研究所,主要从事微机电系统(MEMS)、超精密微纳加工、微纳测量与装备等微纳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工作。 在微机电系统方向,MNMT以

仿生机器人与系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仿生机器人与系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Laboratory of Biomimetic Robots and System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0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拨款开始建设,1992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验收并获得通过,正式对外开放,是以科研为主的实验室。该实验室隶属于物理学院,依托学院凝聚态和光学等多个学科的科研优势,深入开展小空间尺度、小时间尺度的物理研究,微/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实验室

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定位于能源与资源科学与工程的学术前沿,进行中国能源与资源工程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与发展战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水资源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实验室依托先进的实验室基础建设,在学科前沿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完成国家层面的相关任务,并与企业紧密合作,为相关产业创新作出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