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成立于2005年4月。它实行“联合、开放、共享”的运行模式,通过协议招聘制、课题制和准入与退出等机制建立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旨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群的基础上,

应用方向:电子材料 微纳电子材料 功能分子 先进材料 催化 电化学 新能源材料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为发挥中国科技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多年来形成的学科交叉的良好传统与氛围,增强创新能力,2001年10月,学校决定对中科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若干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组)、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理化分析实验室和低温强磁场

应用方向:原子分子科学 低维物理与化学 量子物理 量子信息 微尺度 生物信息学 材料 纳米 生物大分子 Bio-X 计算科学

东华理工大学现代质谱实验室

       东华理工大学现代质谱实验室(江西·南昌)主要从事现代质谱学和光谱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仪器关键部件研制和新技术应用开发等。实验室面积1600m2,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近年来,实验室在复杂基体

测试服务:药品

应用方向:质谱 质谱成像 质谱研发

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拨款开始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验收通过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发展的主导思想是:加强小空间、小时间尺度的微加工和物理测量手段的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需求,力争在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下,做到既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

应用方向:介观光学 软凝聚态 纳米光子学 超快光谱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消化病研究所、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西安细胞工程中心和第四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室于2005年4月通过科技部建设计划论证进入立项建设期,2006年初实验室在建设期内通过当年的全国医学重点实验室评

应用方向: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网络调控 肿瘤分子预警系统和早期诊断技术的建立及推广 肿瘤生物治疗新策略新疗法的探索及其应用

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于2004年批准了在东北师范大学立项建设“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申请。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经教育部组织专家验收与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 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为无机化学,以多酸材料研究为特色,以丰产元素多酸合成化学、多酸药物化学、多酸型功能材料与催化、

应用方向:多酸合成化学 多酸药物化学 多酸功能材料 多酸的理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化学生物学研究室

提高人口健康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与我国众多的人口所形成的巨大药物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当前的药物尤其是新药的创新能力薄弱,大量使用的是进口的药物,这无形中增加了医保系统的成本。新药设计和发展是化学生物学的一大重要研究内容。 科学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来自于多学科的融合。化学生物学正是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个

应用方向:生物学 化学 蛋白质 活性 酶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分别于1996年、2001年、2006年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项。现任实验室主任是

应用方向:基因图谱 重要基因分离克隆 功能基因组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 种质资源创新及遗传多样性 分子技术育种 新品种选育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并对外开放,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建设,是一个以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并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开放实验室。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

应用方向:微生物 农业微生物 农作物 生物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微量元素分析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所属系统: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 微量元素分析实验室的主要设备是ELEMENT仪器。同时,配备有净化环境化学处理实验室,可以对不同岩石、矿物、包裹体、土壤、植物等样品中的稀土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测试。实验室重点服务于本所岩石圈构造演化、矿产资源、环境等研究课题项目,为其提供稀

测试服务:稀土、微量元素测试

应用方向:岩石矿物 土壤 环境 稀土元素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成立,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被批准开放,是由国家计委首批投资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凝聚态物质科学研究为核心,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微结构物理、量子调控电子学、纳米结构物

应用方向:人工微结构物理 量子调控电子学 微结构材料 软物质功能材料 纳米结构和器件

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暨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两校于2007年4月17日建立再生医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汇聚两校力量,在同年申请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为暨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实验室参照国内外先

应用方向:再生医学 发育生物学 再生生物学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组织工程 生理学和免疫学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的。2001年11月通过专家论证,2002年1月经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2003年10月16日通过建设验收,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200

应用方向:植物 植物生理 植物生理学 化学生物学 干细胞化学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重点实验室;2005年再次通过教育部评估。现任主任林圣彩教授,副主任吴乔教授和田惠桥教授。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志新院士,副主任邓子新院士和周海梦教授。 近年来,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

应用方向:肿瘤 细胞生物学 海洋生物 植物细胞 植物 分子生物学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肿瘤诊断与治疗

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06年5月通过专家论证开始建设以来,严格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设定的建设内容进行了建设,并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进展。目前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免疫学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

应用方向:免疫 细胞免疫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63年高教部和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和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强度部门开放实验室。1990年,利用世行贷款建设,1995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

应用方向:严酷工况下材料服役性能 高性能先进材料 表层材料及性能表征 材料力学行为表征与评价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建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坚持学科交叉,重视自主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2008年,在国家科技部、中科院等主管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扶持下,在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以及实验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

应用方向: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药物制剂 蛋白质功能 蛋白质/多肽分析 免疫

人工微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开始运行于1993年秋季。本实验室瞄准当前微结构光电功能材料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针对光电信息、新型能源等领域对新材料和新器件的需求,主要关注人工带隙材料(声子晶体和光子晶体)、压电超晶格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重要的微结构光电功能材料和氧化物薄膜及其异质结的设计、制备以

应用方向:新能源材料 纳米压印技术 多铁性材料薄膜 铁电超晶格材料 人工带隙材料

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创立的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研究实体,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自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85年开始运行,同时向国内外开放,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现有固定人员96名,其中教授(研究员)19名,副教授(副研

应用方向:基因分析 蛋白质分析 化合物结构分析 基因表达谱 分子互作分析 新药筛选 细胞学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代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教授领军。自2005年11月获批建设以来,以微生物代谢途径揭示与改良为目标,开展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代谢产物的发现和鉴定、代谢基因的克隆、生化和调控机理的解析、新型代谢物的设计和组合生物合成、分解、代谢互作以及代谢产

应用方向:微生物菌种的筛选 代谢产物的发现和鉴定 代谢基因的克隆 新型代谢物的设计 生化和调控机理的解析 代谢产物的生物效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