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综合技术助力小麦高质高效大面积单产提升

2024.5.11

5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棉花研究所联合主办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高质高效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展示现场观摩暨产业化对接会。

1715444738745154.jpg


丰收在望的示范区中麦578。中国农科院中原中心供图

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是种粮大户的首选。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举行的田间观摩现场会上,中麦578现场展示示范区连片5000亩,示范面积15万亩。在前茬玉米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种子包衣、返青期药剂防控纹枯和茎基腐病、扬花期一喷三防)、全程机械化(适期晚播、病虫草防控、收获)技术的综合应用下,展示示范区的中麦578平均亩穗数47.6万、穗粒数达到36.3粒。按黄淮南片审定公告千粒重50.1克计算,理论亩产将达735.8千克,丰收在望。

1715444738584015.jpg


现场观摩会。中国农科院中原中心供图

中原研究中心入驻团队教授郭天财说,随着小麦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生产上急需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抗病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以帮助主粮规模种植主体实现大面积单产和品质提升,保障效益。

针对中麦578高产稳产、优质强筋、综合抗病抗逆能力强的特性,他们提出土传病害茎基腐病防治方案中“防大于治”的理念;采用了对中麦578配套的病虫草害植保方案,提出了高质高效大面积提升单产水平的建议。

该方案针对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等因素引发的土传病害较重问题,通过建立核心示范区,选用酷拉斯等进行种子包衣,并于返青期采用噻弗酰胺复配吡唑醚菌酯、唑醚·氟环唑,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选择科技意识较强、并有种植经验的大户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宣传。这样做是为了推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药剂防控新产品等新成果的应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提高主粮作物生产过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贡献率和关键技术到位率、覆盖面,实现主粮作物的高质高效生产,提升大面积单产和品质水平。

与会专家还提出播前播后镇压等轻简化栽培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和提高中麦578的产量水平。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