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04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依托单位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室主任曹务春研究员,副主任杨瑞馥研究员、祝庆余研究员、曹诚研究员。 实验室以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为研究方向,以国家生

测试服务:病毒检验

应用方向:病原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检验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12月,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其战略定位为:面向国家战略需 求,开展重要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工作,着重于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播、分子进化研究,揭示病原-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传染病防 控与免疫生物学发

测试服务:免疫学 病原微生物

应用方向: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ADME/PK)是药理学科的重要分支,是多学科合作开展新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代谢研究贯穿药物研究与开发始终。在药物合成、筛选前,采用计算机辅助预测化合物代谢性质,可尽早淘汰代谢性质不良的化合物, 缩小合成、筛选范围,提高新药发现概率。在药物结构优化阶段,采用多种体内、外代

应用方向:ADME/PK 药物代谢 药代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4月正式获批建设(实验室代码:2013DP173074),该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

测试服务:分子遗传 分子酶 分子生理

应用方向:分子遗传学 分子酶 分子生理学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5月经科技部国科发基字[2006]324号文正式批准建设;2009年1月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的二级独立实体单位正式运行;2010年6月通过了科技部建设验收。   实验室的形成过程   &nbs

应用方向:轨道交通控制 轨道交通安全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批准立项建设,是我国开展病毒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病毒学高层次人才、促进病毒学及其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田波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陈焕春院士,实验室主任吴建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应用方向:病毒遗传变异与分子流行病学 病毒的免疫与致病机理 病毒病的防治基础研究 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分子机理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由原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于1985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3 年科技部正式批准在该开放实验室基础上建立了“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5年通过验收。实验室现任主任

测试服务:腐蚀监检测 材料腐蚀寿命 高温防护涂层

应用方向:金属材料 材料表面防护层 材料腐蚀规律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摩擦、磨损与润滑实验室。1987年在该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10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4月建成并通过验收。1997年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被

应用方向:特殊工况润滑材料与技术 材料摩擦磨损与表面工程 高性能润滑材料及其摩擦化学 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并对外开放,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建设,是一个以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并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开放实验室。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

应用方向:微生物 农业微生物 农作物 生物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

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6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国科发基字[2006]324号),批准建设眼科学等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中山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获批准建设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首任主任为葛坚教授,现任主任为刘奕志教授。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浸透着五代人的心血和智慧。19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我实验室长期从事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是中国量子信息领域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承担多项重大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为半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前身是杜江峰教授于2000年建立的自旋磁共振实验室,2016年被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并更改为现名。   实验室专注于自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研究,是国内自己培养成长起来、在自旋量子调控领域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研究室。多年来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自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2008年批准成立的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其前身是2004年组建的分子微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现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2 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杰青3名、百人计划入选者5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70名。实验室现任主任为赵国屏院士,学术委员会主

应用方向:合成生物学 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 结构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

有机氟化学从诞生起一直和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社会对有机氟化合物和含氟材料的需求推动了有机氟化学学科的发展。我国有机氟化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为了满足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任务带科学的口号。20世纪70年代末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才真正意义上开始进行有机氟化

应用方向:有机氟化学 氟材料 功能材料 含氟化学品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技大学东校园内,是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为主体、整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软物质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组建而成的,2009年底通过中国科学院的评审正式成立。

应用方向:软物质功能材料 生物医用软物质材料 软物质光电信息材料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进行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先后有42名固定人员在实验室工作,其中院士2人, 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及研究员28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黄伯云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左铁镛院士,学术委员会顾问为

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LCLC)是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于1988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纤维素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创建的,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起初定名为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2001年改名为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 本重点研究室的前身纤维素化学实验室于1958年在中科院广州

应用方向:植物资源 纤维素

中国科学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在上海光机所原薄膜中心、激光与光电子功能材料中心以及单元技术中心(部分)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成立,实验室着重开展新型激光材料(晶体、玻璃、薄膜)、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和激光损伤、强激光诱导微结构、材料制备技术和工程化等研究,近年来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Ange

测试服务:激光材料

应用方向:激光材料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2003年9月正式成立,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组建的学术平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长期从事南海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有先进的海洋探测仪器设备和调查船,积累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在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与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

测试服务:海洋地质 地球物理

应用方向:海洋地质 地球物理

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文名称: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英文名称: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s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学科分类:生命科学 研究方向

测试服务:代谢性疾病 生物体和细胞内蛋白质群体

应用方向:生物体和细胞内蛋白质群体 代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