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李涛研究员和周涛研究员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是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1994年正式批准成立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建有国家层面的现代化大型技术平台,包括新药研发、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医学分析、食品和环境卫生分析等体系。中心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可提供权威

应用方向:新药研发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生物医学 食品 环境卫生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核磁实验室

核磁共振实验室目前有工作人员4人以及研究生数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主要工作人员都具有多年的核磁共振工作经验,在核磁共振方法学,天然及合成小分子结构,毒物分析,活体核磁共振,代谢组学以及生物大分子空间构象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该实验室承担并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ldq

测试服务:合成及天然药物结构解析 新药报批的结构确证 对映体纯度或对映体过量(ee)的测定 硫代寡核苷酸硫代纯度测定 药物杂质和残余溶剂测定 以生物大分子为靶标的新药研究 代谢组学应用 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 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 蛋白质生物体液的代谢组学分析 蛋白质三维核磁共振实验 二维1H-1H COSY,TOCSY,NOESY,1H-13C HSQC,HMQC,HMBC,HMQC-TOCSY等 其它杂核(如7Li、17O)的一维谱 13C DEPT 弛豫时间(T1、T2)测定 一维1H、13C、19F、31P谱、

应用方向:天然药物 新药开发 药物分析 分子生物 代谢组学 蛋白质组学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电镜实验室

电镜实验室是我中心四大技术平台实验室之一,以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为 主干,为研究组织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测试手段和技术方法。该室现有研究及技术人员7人(高级职称3名、博士1名、硕 士1名)以及研究生数十人。主要工

测试服务:生物细胞组织结构分析 对细胞进行光学“切片”,进行定量共聚焦图象分析 三维重组分析生物结构 细胞内各种离子、pH和膜电位等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生物膜脂质分子侧向扩散的研究,胞间通讯的研究,胞浆及细胞器内小分子物质转移性的观测 质膜流动性测定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分析 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各类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过程的观察 蛋白等抗原在超微结构水平下的定位 冷冻蚀刻技术可对生物膜进行三维结构的观察 电镜X射线微区分析 细胞物理、化学特性测定

应用方向:细胞生物学 组织学 病理学 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 免疫学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质谱实验室

质谱实验室 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质谱主要由高分辨磁质谱和四极杆GC-MS组成。 90年代初建立了第二代有机质谱,包括Micromass公司的TofSpec MALDI-TOF-MS 和ESI-MS Platform II在国内最早开展质谱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构成我中心的第一代生物质谱。

应用方向:蛋白质 药物代谢 中药 有机物 聚合物 糖蛋白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

蛋白质组学开放平台 本平台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投巨资建设, 负责人为: 张学敏, 何 昆, 杨松成。本平台也得到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科委大力资助。投入千万余元引进超高性能混合型串联傅立叶变换回旋共振质谱[NanoLC-Q-FT-ICR-MS]。 1. 基本情况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应用方向:蛋白质组学 proteome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科技部2000年批准组建的我国第一个开放性国家级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开发机构,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中心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技术主要依托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生物材料领域的科

应用方向:生物医用材料 组织工程 医用植入体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1926年化学系成立之初就作为重点发展的“专门方向”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但是分析化学教学一直得到保持和延续。1972年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分析中心,1978年始恢复招收“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专业的

应用方向:色谱分析 微流控分析 电分析 光谱及波谱分析 材料与表面分析 药物分析

武汉大学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与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析化学创新研究群体)。    &nbs